Clouds
马国国 彝族,生于1976年。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小凉山)人。1993年7月-1997年7月于云南艺术学院音乐系民乐专业班学习,现任职于丽江市古城区文化馆。多次获得民族音乐比赛大奖。曾出访德、法和马来西亚等国,并在欧洲发行音乐专辑《口弦情深》。2008年7月,应邀到法国巴黎参加土著音乐节。期间,进行个人彝族口弦专场展演,所演奏的彝族乐曲《火把之夜》充分展现了彝族口弦的艺术魅力,好评如潮,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Clouds
索丽娅·安宇歌 回族,1957年生。塞里麦·安妮之女,著名口弦艺术家。她集口弦演奏、制作和研究于一身,取得了重要的艺术成就。主要著作有《宁夏回族口弦》。先后四次获得自治区颁发的优秀论文奖,五次获得口弦制作大奖,荣获十余次艺术表演大奖,并拥有三项国家发明专利。现为国家级项目回族民间乐器代表性传承人,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曾多次出国演出、交流,受到广泛好评,为我国民间艺术赢得了荣誉。
Clouds
文丽(蒙古名:苏伊拉·赛汗) 蒙古族,1977年生。毕业于原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蒙古国国立文化艺术大学音乐学硕士,著名的蒙古族歌唱家、口弦艺术家。现任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呼麦演员,专门从事呼麦艺术与口弦琴演奏演唱和研究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呼麦艺术传承人,蒙古国国际呼麦协会会员,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内蒙古青联委员,全国青联委员。文丽在国际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尤其是欧美国家的音乐评论家,一致给予她高度的评价。她曾荣获多项音乐大奖,为蒙古音乐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她是草原口弦艺术最重要的的代表人物之一。
Clouds
俄迪日火 彝族,1959年生于四川布拖县联补乡一个山村里。13岁开始自学口弦,2007年被布拖县政府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弦演奏传承人,2015年调入美姑大桥索玛花爱心学校担任彝族文化教师、陪伴老师。出版发行《飞扬的口弦》和《麻岗赫赫》两张彝族口弦专辑。
Clouds
俄迪拉色 彝族,1962年10月出生,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基只乡人。五岁左右开始学习制作彝族竹片口弦,同时也传袭着彝族竹质与铜质口弦的演奏技艺。他被列入我国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竹制口弦制作技艺项目的传承人,教授的学生遍布四川和云南彝区。曾参与过多部纪录片及电视节目的录制工作,所制作的竹制口弦被众多口弦演奏家和博物馆收藏。
Clouds
和冬月 纳西族,1950年出生,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人。自小生长在音乐世家,父亲是当著名的纳西古乐师,祖母和金化和母亲李永良都是当地具有影响力的口弦弹奏高手。她从小热爱纳西族口弦,12岁开始学习弹奏,环境的熏陶加上她本人的不断努力,并且虚心向民间艺人学习,使得她掌握了娴熟的纳西族口弦弹奏技巧。由她弹奏的《狗追马鹿》、《蜜蜂过江》、《母女夜话》、《口弦之母》等曲目音色圆润、旋律明快、气息平稳、富有特色,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尤其是她的代表作《狗追马鹿》更是受到专家的肯定和好评。迄今为止,由她直接或间接培训的纳西族口弦琴演奏民间文化爱好者近2400人。
Clouds
周海宏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著名音乐美学家、音乐心理学、教育学家。长年从事音乐审美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成就卓著,对哲学、美学、人格与动机心理学有深入的研究。博士论文《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获 “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音乐何须“懂”—面对审美困惑的思辨历程》获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著作类一等奖
Clouds
萧 梅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民族音乐学教研室主任,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单位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执委(2011-)及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研究著作:《音乐文化人类学》、《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无墙的博物馆—网络时代的中国音乐资料建设》、《中国音乐研究在新世纪的定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
Clouds
曾遂今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音乐学家,传媒音乐研究所所长,音乐社会学与音乐传播学学科带头人。从1982年起,先后从事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乐律学和乐器学的研习,后切入音乐社会学、音乐美学、大众音乐、数字音乐与音乐创作研究。代表著作:《中国乐器志-气鸣卷》、《中国艺术史》、《音乐社会学概论》和《凉山彝族口弦》等。
Clouds
范子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古文学与文化。主要著作有《〈世说新语〉研究》、《中古文人生活研究》、《悠然望南山——文化视域中的陶渊明》、《中古文学的文化阐释》、《春蚕与止酒——互文性视域下的陶渊明诗》和《竹林轩学术随笔》等。

李旭

回族,1984年12月出生。从小就跟随母亲安宇歌下乡,早在幼年时期就接触到了口弦,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庆时,曾与母亲同台演出。上小学以后,由于姥姥和母亲整天在家鼓捣各式口弦,他出于好奇也经常拿起来尝试着弹奏。懂事以后跟随姥姥及母亲学习制作及弹奏口弦。12岁以后便掌握了多类型口弦的弹奏,后逐步开始进行竹口弦的外观设计与制作,13岁时制作了第一款竹制口弦。1999年考入宁夏艺校油画系,2002年考入辽宁师范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一直与母亲共同做传承工作,努力把这门民族传统手艺掌握好,将民族传统手艺做精,目前正在对这一古老民间乐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通过收集图片资料以及搜寻发掘实物,不断探索、设计多种不同材质的口弦,有些已由相关专家鉴定,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制作的一款《赛丽麦的独白》口弦荣获文化部双创人才扶持计划青年优秀创意作品,本人被入选近入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库。

俄迪拉色

彝族,1962年10月出生,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基只乡人。五岁开始学习制作彝族竹片口弦,同时也传袭着彝族竹质与铜质口弦演奏技艺。他被列入我国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竹制口弦制作技艺项目的传承人,教授的学生遍布四川、云南彝区。曾参与过多部纪录片及电视节目的录制工作,所制作的竹制口弦被众多口弦演奏家和博物馆收藏。
曾出版发行个人口弦演奏专辑《口弦会说话》,曲目丰富,涵盖每一种口弦的演奏技巧。如今年过五十的他很担心自己耳力及眼力的削弱会给口弦琴制作带来不便,所以在收徒与教学这部分已不再有所保留,全身心地只为能将彝族传统竹质口弦琴制作工艺完好的传承下去,他也因此成为凉山彝族地区最受人尊敬的口弦琴制作演奏艺人。

吉古比哈

彝族,1971年7月出生,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四开乡瓦里乃拖村尔苦社人。14岁开始学习制作彝族铜片口弦,是彝族铜片口弦制作传承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在凉山地区四开被称为“口弦之乡”,在吉古比哈的影响下,整个四开乡是制作彝族铜片口弦人数最多的一个乡,制作的口弦及教授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

结 语


口弦琴弹出了人类音乐文明的第一道曙光,它与人类的自然歌唱与舞蹈相依相伴,在皎洁的月光下、燃烧的篝火旁、寂静的竹林间、温暖的毡房内、长河的落日下、大漠的孤烟中,演绎着一曲曲生命的欢歌与无尽的遐想。
口弦琴从诞生到发展其具备了弹拨乐器鼻祖的特征,作为现代钢琴前驱型乐器拇指琴(Mbira)的产生绕不开它的影响,齐特(zither)类乐器和鲁特(Lute)类乐器的产生也存在着它的影子。口弦琴演奏的口腔共鸣虽被现代音箱共鸣取而代之,但我们聆听到了不断衍生的乐音响之耳畔… …

口弦琴原生态与次生态并存的格局,使其在保留本质特点的同时不断向现代型的音乐艺术渗透,今天口弦琴演奏不断与不同的乐器结合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口弦琴弹出了人类音乐文明的第一道曙光,它与人类的自然歌唱与舞蹈相依相伴,在皎洁的月光下、燃烧的篝火旁、寂静的竹林间、温暖的毡房内、长河的落日下、大漠的孤烟中,演绎着一曲曲生命的欢歌与无尽的遐想。 口弦琴从诞生到发展其具备了弹拨乐器鼻祖的特征,作为现代钢琴前驱型乐器拇指琴(Mbira)的产生绕不开它的影响,齐特(zither)类乐器和鲁特(Lute)类乐器的产生也存在着它的影子。口弦琴演奏的口腔共鸣虽被现代音箱共鸣取而代之,但我们聆听到了不断衍生的乐音响之耳畔… …
口弦琴原生态与次生态并存的格局,使其在保留本质特点的同时不断向现代型的音乐艺术渗透,今天口弦琴演奏不断与不同的乐器结合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今天对它的展示,不仅仅是因为它所具有的民族学、民俗学意义。我们更希望以此能给广大学者、感兴趣的观众提供线索,将其潜在的声学、律学、语言学、语言音乐学、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等价值与艺术起源的价值发掘出来,更多地惠及社会。重溯口弦文化及其艺术历史,让这“文化活化石”作为揭开历史哑谜的钥匙。我们相信,对当代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未来文化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古琴

体量:长124厘米,肩宽21.8厘米

古琴,又称琴、瑶琴、玉琴、五弦琴和七弦琴,是中国的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自古“琴”为其特指,于1920年代起为了与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1]本文统称琴。初为五弦,汉朝起定制为七弦,且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


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2]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伯牙、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大量诗词文赋中有琴的身影。现存琴曲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主要流传范围是汉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而欧洲、美洲也有琴人组织的琴社。


播放曲目为《关山月》,演奏者高恒慧

高老师是北京古琴学会理事。多年来从事古琴的演奏与教学工作。自幼受外公斫琴名家田双琨先生的熏陶和影响,酷爱古琴艺术。师从中央民族乐团邓红老师静心学习管派琴曲。演奏风格朴实内敛,教学调理清晰细致,一直以来热心公益事业和古琴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琵琶

体量:长124厘米,肩宽21.8厘米

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秦朝时期出现的。“琵琶”这个名称来自所谓“推手为批,引手为把”(最基本的弹拨技巧)所以名为“批把”(琵琶)。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短颈鲁特琴族(又称琉特属)弹拨乐器的总称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秦朝时期出现的。“琵琶”这个名称来自所谓“推手为批,引手为把”(最基本的弹拨技巧)所以名为“批把”(琵琶)。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短颈鲁特琴族(又称琉特属)弹拨乐器的总称.


播放曲目为《春江花月夜》前两段,演奏者白云凌

白老师1986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器乐系,主修琵琶专业,师从李景侠教授,吴俊生教授,1992年直升本院继续学习琵琶和古筝专业,师从曹正大师,杨靖教授。现为首钢东里幼儿园音乐教师,多年来在幼儿音乐教学方面不懈努力,所带学生多次获得各类民族器乐比赛奖项。

本模型采用原型为北京正明民族乐器厂借展的直颈仿唐琵琶,北京正明民族乐器厂,是王正明先生于1988年创立的,国内第一批民营乐器厂之一,公司采用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方式,选用进口的紫檀、老红木、红木、花梨木等各种名贵木材,生产中高档琵琶、古琴、柳琴、阮、古筝等弹拨乐器。

拇指琴【mbira】

国别:非洲刚果,十九世纪

体量:长25cm,宽9cm

展品介绍:

拇指琴是一种非洲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乐器。在不同的非洲国家,拇指琴有不同的名字,例如Kalimba 是肯尼亚对这乐器的称谓,而在津巴布韦它则被称为Mbira,刚果人就称它为Likembe,它还有Sanza和Thumb Piano等名字。 它主要因用拇指拨动琴体上的薄片(主要有木制的、竹制的,在现代的发展中也有金属做的)而得名。据说,由这种乐器所演奏出来的音乐不仅能够赶走病人身上的邪气,还能起到祈雨的作用,因此在津巴布韦它是备受人们喜爱的乐器之一。这件拇指琴的琴体为木制,上部有两个人面雕像,给人以神秘感,有八根金属琴弦,于古朴中透露着古代的气息。

播放曲目为《bwalo la ndege 》演奏者何恺然

何老师是天津音乐学院管弦系2014级打击乐专业研究生。2009年考入天津音乐学院管弦系,师从刘萍副教授至今。
在校期间参加了第四届全国打击乐比赛,荣获专业组金奖;多次获得奖学金。参加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天津音乐学院青年管弦乐队专场音乐会演出,参加由著名指挥家汤沐海所指挥的巴托克的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演出,并多次参加天津五月音乐节开闭幕式演出。分别于2013年6月14日,2016年7月8日,2017年4月10日,成功举办三场个人打击乐独奏音乐会。